他是抗日英雄,据说娶了40多个老婆,83岁去世,44年后才下葬
前言
范绍增平生有两大爱好,一是斩杀日寇,二是迎娶新娘。
他既贪财又好色,一生娶40多房姨太太,奢靡程度在国民党将领中位列前茅。
可他也是声名赫赫的抗日英雄,他麾下的悍勇之师,是无数日寇心中的噩梦。
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,经历过山河飘絮,也看到过共和国的黎明,最终在83岁那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殊不知,一生好强的范大将军,身后事却折腾出来了一地鸡毛。
十几个子女争执44年,老人家才终于入土为安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傻子上山做土匪
范绍增原名范舜典,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叛逆少年。
范家在四川达州是乡绅富户,家中不仅仅有十好几亩良田,还有不少地段不错的铺面。
正因如此,尽管出生在十九世纪末那个举国动荡的年代。
范绍增的童年生活依旧整日闲散、舒坦得很,毕竟四川天高皇帝远,八国联军对他们的影响还不如一连串的大热天。
范父心中一直有个愿望,“士农工商”范家占了农和商,却一直在功名上没什么指望。
如果家里能够出一个“官老爷”,他们在当地的日子不就更好过了吗?
整日闲来无事的范舜典,就这样被父亲打包送到了私塾。
然而这人实在是“孺子不可教也”,第一天上课就把夫子气得吹胡子瞪眼。
即使挨了家中长辈的一顿揍,小范舜典也不知道收敛,表面上每日去学堂,实际上不知道跑到哪里玩去了。
在那个年代里,有书读,有饭吃,是无数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范舜典明明有此机会,却不知珍惜,久而久之就成了附近邻居口中的“范哈儿”,换成白话就是“范傻子”的意思。
孩子也是心大,大有一种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豁达。
他喜欢茶馆说书人口中的绿林豪杰情,希望成为一名绿林好汉劫富济贫,一生潇洒不羁。
1911年前后,还真让他等到了个行侠仗义的机会,当时袍哥会起义,吹响了反袁战争的号角。
只可惜他的运气不怎么好,还没在袍哥会混出什么名堂,反袁战争就以失败告终,他也随大部队跑到山上混日子。
也是在这段时期,范舜典正式改名为范绍增。
不得不说,范绍增确实有几分侠肝义胆的派头,他出手大方从不徇私,对待兄弟也掏心掏肺。
1916年,袍哥会首领被杀,在兄弟中威望颇高的范绍增成了众人心中的最佳继任者。
山匪的国民党军阀之路
1917年前后,国民党政府为巩固政权,开始对各地武装势力进行收编。
范绍增心中十分清楚,他们手下的那点兵卒,根本不是国民党正规军的对手,索性在1918年干脆了当地接受招安。
刚刚加入国民党时,范绍增只是一个普通营长,随后凭借军功以及战友们的推崇,他很快就升为了团长。
如此官运亨通很容易招人算计,1920年前后他与他麾下的将士在国民党第六师中遭到排挤。
这位匪气十足的将领,可受不了这些委屈,他直接率部下离开了第六师,直到1923年才再一次接受收编。
回来之后,范绍增可不是小小的团长了,他一跃成为第四师第八旅的旅长,三年之后又被蒋介石亲自提拔到了师长位置。
他能够如此平步青云,除了几分领兵打仗的本领之外,还与他出色的政治嗅觉有关。
范绍增出身于川军,先后在杨森吴佩孚几大军阀手中待过,后来刘湘在四川站住了脚跟,他要依附于刘湘麾下。
范绍增简直将“在其位,谋其事”发挥到了典范,别看他“跳槽”频繁,却对待每一位上司都称得上“忠诚踏实”。
20世纪30年代,刘文辉与刘湘在四川一带展开了一场霸权争夺战。
对于他们来说,谁能把手握重兵的范绍增招至麾下,谁就掌握了时局的主动权。
刘文辉深知范绍增贪财好色,不惜花重金贿赂,希望能让他行个方便。
然而实际上,范绍增却对“卖主求荣”之事嗤之以鼻,他火速将刘文辉的一举一动上报给刘湘。
刘湘却表示,不用理他,既然有人掏钱就好好去上海玩一番。
范绍增在上海滩声色犬马好不热闹,就连名震上海的杜月笙也对这位草马出生的军爷颇为喜欢。
在范绍增离开上海滩前,杜月笙甚至还掏钱帮他武装了一整支部队。
只可惜,这份劳动成果并没有落到范绍增的手里。
1937年,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对川军进行整顿,刘湘不愿意再将兵权放到他人手中,干脆对范绍增麾下势力来了一场大改编。
范绍增的官途看似依旧平步青云,实际上却成了一个光杆司令。
眼见如此,范绍增只能再次发挥“保留技能”“跳槽”。
他在上海与杜月笙、张啸林等人交好,有了青帮和哥老会加持,他很快就在上海站稳了脚跟。
1938年,范绍增成为国民党第八十八军军长,他的抗日传奇也自此揭开了序幕。
心怀大义的抗日英雄
起初范绍增麾下的第八十八军日子过得相当憋屈,他们没兵、没枪支、没弹药。
因为身处十里洋场,动不动还得被特务弄权牵连。
范绍增懒得理这群只知道称他人威风的泼皮无赖,他动用往日袍哥会的关系筹集人手,自费买军火买物资,生生拉起了一支队伍奔赴前线。
这支部队只有唯一一个目标,那就是打鬼子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与我党也结下了不浅的渊源。
范绍增不愿意将枪炮指向自己人,想当年在“4·12反革命政变”期间他就庇护了一群共产党战士。
如今他也不想管蒋介石政府的命令,只想集中精力积极抗日。
随着与我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,他开始对我党军队严明的军纪和极强的组织性越来越眼馋。
随后与老伙计罗军彤在八十八军内部掀起了一股大整改浪潮,参照共产党的“三大纪律,八项注意”,写出了“四大纪律,十二项注意”。
“皖南事变”后,他更是在暗中协助了不少新四军人员的撤退活动,为我党留存了不少有生力量。
他所率领的八十八军更是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浴血奋战,将日军成功阻击到太湖防线之外,庇佑了一方平安。
1942年,他率兵与日军10个师团在浙赣一带展开鏖战,八十八军在弹尽粮绝之后,抽出大刀与日军开展近距离肉搏。
他们用血肉一次又一次地拦住了日军的猛烈攻势。
抗日战争后,深知蒋介石政府德行的范绍增,不愿意成为内战的牺牲品,他请辞归乡,过起了梦寐以求的富庶日子。
解放战争胜利前夕,他再一次站到了我党身边。
新中国成立后,范绍增家里还好好热闹了一番,我党推行一夫一妻制,范绍增身边却从来不缺美人。
为了响应政府号召,他将叶邵芳留下作为发妻,其他姨太太全部给钱遣散。
至于众多姨太太留下的十几个子女,不管是亲生的,还是之前收留的孤儿,他都一并认下视如己出。
这些孩子在父亲百年之后,对父亲魂归何处展开了一番激烈争执。
直到44年后,也就是2021年,几位子女才达成合意,将父亲葬在了重庆的一所陵园中。